English

东南大学成为我国移动通信重要研究中心

1998-12-07 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 朱庆 通讯员 顾永红 我有话说

本报讯我国最早开始研究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重点大学——东南大学,经过20年的改革与发展,冲破国外对我国移动通信技术的严格封锁和禁运,团结协作,刻苦攻关,努力赶超国际移动通信先进技术,取得了数十项重大成果,成为我国无线移动通信重要研究中心。

东大电类学科在我国高教界素享盛誉。早在70年代中期,该校无线电系已故李嗣范教授就带领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开始致力于移动通信基础理论——毫米波尖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孙忠良教授等人研制的“毫米波管及其振荡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其中,程时昕教授等人完成的“GMS移动通信关系技术研究”,为振兴民族移动通信技术做了开拓性贡献。

进入90年代后,国家分别于1990年和1991年,相继在该校建立了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他们围绕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集结了国家攀登计划首席科学家何振亚教授等15位博士生导师和一大批著名专家,建立了“电子学与通信”科研博士后流动站。仅近三年来,该校无线电系共发表论文771篇,通过鉴定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成果15项,在毫米波集成前端、智能信号处理及应用、无线接入技术、个人通信理论与技术、计算电磁学、激光驱动电路等领域,均处于前沿。特别是“GMS移动通信系统抗多径衰落技术”,立足国际第三代移动通信发展潮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具有明显的超前性,为开发拥有中国自己知识产权的移动通信系统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为逐步改变国外移动通信产品对中国市场的垄断局面,东大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高科技产业化”的号召,在刻苦攻关的同时,高度重视产学研一体化,不断探索知识资本化的新途径。近年来,该校相继与深圳华为、厦华雷克、摩托罗拉、诺基亚等国内外著名高科技公司合作,成立了“东大厦华雷克研究中心”、“东大华为研究中心”、“东大邮科院研究中心”等,围绕一批前沿课题开展研究,并且还直接切入第三代移动电话IMT2000技术的研究。通过合作科研,加快了科研成果的实用化。同时,不少科研人员还走上讲台,把最新成果传授给学生,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新的科研机制下,一批跨世纪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脱颖而出。90年代以来,该校无线电系为国家培养了500名硕士、200名博士和40名博士后,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成为无线移动通信领域的学术骨干。在国家“863”通信专家组成员中,多人系东大无线电系取得博士学位的中青年专家。无线电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尤肖虎,31岁时被破格晋升为博士生导师。他突破了“移动信道与自适应均衡”的关键技术,先后获得了国家教委跨世纪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数十项奖励;44岁的博士生导师王志功教授,在激光驱动电路等方面创造了10多项世界纪录,申报了7项德国专利和3项世界专利。他设计的多种芯片已被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德国电信和德国航天局等采用。36岁的博士生导师洪伟教授,在“计算电磁学”领域研究成果显著,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其中被国家核心刊物SCI、EI收录的就达40篇,先后获得原国家教委跨世纪人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多项荣誉。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东南大学已培养出了一支事业心强、学术底蕴深厚、献身民族无线移动通信发展事业的学术队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